“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,花的事业是甜美的,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罢,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。”
在我们身边,有许许多多奋斗在一线的优秀教师,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,无私的奉献精神,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,为人所津津乐道。
亮灯一盏,光明一片
近日,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委组织部联合奎文区委教育工委下发文件,掀起向退休教师刘玉苹同志学习活动热潮,引导党员干部以刘玉苹同志为镜,对标提升,明确方向,做合格党员,当时代先锋。
下面,让我们通过一篇文章,走近刘玉苹老师,感受她的人格魅力。
全国少年儿童先进工作者、全国“五讲四美”为人师表优秀教师、山东省模范共产党员、山东省劳动模范、山东省优秀教师、潍坊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、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、潍坊市”三八”红旗手……一个个光荣的称号,一串串闪亮的足迹,映耀出一个纯粹的为教者——潍坊市实验小学退休党员教师刘玉苹。
1933年出生的她,经历过战争年代波澜壮阔的岁月,目睹过没有文化落后挨打的窘境,从小就在心底播下一颗“当一名教师”的种子。党和人民给予她学习的机会,1952年师范毕业后,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。1979年入党。她思想先进纯粹、工作先进纯粹、作风先进纯粹,一生如一日,一心一意教书育人。
“红心”向党,把教育事业放在最高位置
作为一名教师,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当成个人的事业,积极向党靠拢;作为一名党员,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,永远跟党走。从教40多年来,她一直是这样想的,也是这样做的:矢志党的教育事业,热爱教师岗位,奉献了自己的所有,教过的学生3000多人,桃李满天下。
党的事业发展与党员个体利益间,必然产生“矛盾”。她在工作生活中,也遇到了许多矛盾问题:很多孩子需要教好与自己的孩子需要照顾的问题,干好党的工作与自己家庭生活的问题,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与自己的健康状况不佳的问题……面临“公”与“私”的抉择时,她毅然决然选择了前者,知难而进、迎难而上。
二儿子是她心中永远的痛。每当看到有的爸爸妈妈牵着孩子的小手游玩时,她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。1960年,她还在山区任教,二儿子刚十个月大,怕影响工作,将孩子托付给一位老大娘照看。有一次孩子发烧,她觉得没大有事,看了一眼就去上班,耽误了病情,致使孩子得了小儿麻痹后遗症。为此她常常自问,哪有不爱孩子的母亲呢?但为了钟爱的教育事业,她实在舍不得请假,离不开班里的孩子。她深知,干好工作就要有所牺牲。
头痛、风湿性关节炎、颈椎疼痛、胆结石等好多疾苦缠在她身上。但她一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,就浑身充满了力量,几十年来坚持再坚持,只要能爬起来就一定到课堂。1979年冬天,她在家访的路上摔伤右臂,就学着用左手板书、批作业。谁知手臂末梢又患了急性纤维炎,颈背剧烈疼痛,完全失去了批阅作业的能力。她把党的事业看得比泰山还重,困难面前豁得上,始终咬牙坚持,痛时就把背挤在墙上或踩踩脚分散一下注意力,没给学校添负担,没给学生耽误课。
一花独放不是春,万紫千红春满园。党的教育事业,需要更多优秀的园丁。她充分发挥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主动传、帮、带,手把手地教“徒弟”,影响带动他人成长进步,经她带过的教师150多人,指导培养出省级、市级、区级教学骨干70余人,20多人走上了副校长、校长、教科院长等岗位。
对党的教育事业,她爱得如此纯粹、如此深沉,“为教初心”历久弥坚。1988年,她光荣退休。但她退休不褪色,13年时间里依然战斗在教育战线上,被聘为学校顾问,担任教学指导,作辅导报告……忙得不亦乐乎。
“痴心”为教,将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到底
熟悉她的人都说,她是一个“教学天才”,既因循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,总是喜欢探索、喜欢研究。她坚信教无定法,坚持因材施教,总是用改革的精神、创新的方法,破解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难题,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,成为纯粹的改革“闯将”。
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一个难点。她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方法,实践、总结、再实践、再总结,发现把握教学规律,1965年,《山东教育》刊登了她“识字教学中运用辩证法”的文章,这是唯物主义在语文教学中的生动实践。然后又进一步研究、改进,注重按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,一二年级扩教字300多个,多年来所教班级认字率100%。1979年,山东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刊上又刊登了她改进识字教学的文章。之后又试验结合看图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,1982年,山东省小学语文研究会上,又印发了她“在识字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”的文章。她成了全省识字教学的“排头兵”。
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,是每一名教师都要面对的改革课题。她一直把拼音教学当作一种乐趣,坚持素质教育和愉快教学。“以趣为径,以乐为舟。”她创造性地改进拼音教学,把声母编成顺口溜,把形近字母配上插图和口诀,把复韵母编成歌谣,让学生在欢唱中掌握。拼音规则很抽象,直接从道理上讲给孩子们听不易理解。她就一一编成小故事,以讲故事的形式传授知识,又指导学生排练成小节目,让学生在兴趣中加深理解记忆。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,破除了陈旧的理念桎梏,提升了教学质量,让学生受益终身。
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,写好粉笔字、铅笔字、毛笔字,是一名教师教学改革的基本功。刚参加工作头几年,她粉笔字写不好,每晚备完课都要在黑板上练字,直到30岁以后才摸到点规律。她还像小学生一样坚持每天练习铅笔字,写了一本又一本。她一直坚持用毛笔小楷写教案,像印刷体一样。她坚持每天把这些工作都做完,才结束一天的工作,成了同事们口中的“每夜凌晨不倒”。
给学生一碗水,教师就要有一桶水。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关键。她一直坚持假期初备、讲前细备。教案写成了不等于完成了备课任务,更艰苦更细致的工作在于改进教案,然后熟记课堂教学路子,练习教学方法,形成熟练技巧,这样才能运用自如。从教以来,她用过的备课纸12000余张,写下近50万字的教案,留下了最珍贵的“改革印记”。
上世纪60年代,教具在当时是稀缺品,任何一件发明创造都显得弥足珍贵。教学中,为活跃课堂气氛,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,她一直坚持自制教具,并不断改进,生字卡片、活页词语卡片、折叠卡片、拼音卡片等3000多张。她还改进设计了活动黑板、磁石黑板、子母扣黑板等。这些教具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“宝贝”。现在看起来,更像一件件艺术品。
“爱心”予生,把每一个学生捧在手心里
爱,才是教育的真谛。爱在教育中有巨大的精神力量,没有爱就没有教育。她的爱是纯粹的。多年来,她始终热爱每一个学生,始终关心每一个学生,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学生身上。正是有了爱的润滑,她与学生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,她成了学生的“妈妈”,学生成了她的“孩 子”。
有的学生家长工作“三班制”,无暇照顾孩子。中午,她就带着这些孩子吃饭、休息。节假日、星期天,她也会带着几个学生。一旦没有学生在身边,她就不舒服。1964年,她教的二年级二班有个学生申拥军家中有急事,她了解情况后,就连续2个月带着七岁的小孩子,白天当老师,晚上当妈妈,夜间搂着孩子睡觉,尿洒到身上,被子湿了,就等到白天晒一晒。她逢人便说,当学生妈妈的感觉真好。
新入学的孩子对学校有陌生感,对老师有时也会有一些抵触。她就把每个孩子的健康状况和个性特点、兴趣爱好等都了解得清清楚楚,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用爱感染他们。1983年,她教的一个学生小宇有种病,遇上心情紧张就会发作。她从其家长那里了解到,一旦病发,只要扶他躺下静静休息一下就会慢慢恢复。一次,因要打预防针,他犯病了,小脸蜡黄直冒汗,嘴唇发白,全身发抖。她立刻扶他躺下,坐在身边抚摸着他,给他擦汗喂水,并让他含上块糖,不时说些安慰的话。十几分钟过去了,孩子逐渐有好转,不足半小时,就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教室。
后进生教育一直是个难题。多年来,她一直注意后进生的转化,既做细致的思想工作,又热心帮他们学习。对这类孩子,她思想上时刻揣着个“爱”字,爱心化雨,润物无声。为了这些孩子,她晚上几乎没有按时吃过饭,几乎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。这已成为她的习惯,如果不为学生做点什么,就觉得坐立不安。
她曾深有感触:“再怎么挤,时间也是不够用的。”她没有回办公室的习惯,下课后都会在教室里陪着孩子们,看着他们写字,看着他们玩耍,看着他们做题。多少年来,她跟孩子们在一起,最享受的就是那种爱的氛围,孩子们朝着她笑,她也朝着孩子们笑。她常说,从事教育工作的日子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。
如今虽然年迈腿脚不便,但她纯粹依然,初心依旧,还在关心着党的教育事业。前些日子,还打电话问她的徒弟,学校发展什么情况了,语文教学搞得怎么样了,现在的学生是不是更聪明了……
岁月如河,荡涤万千故事,洗尽铅华,仍在感动你我;
岁月如歌,多少平凡足迹,走过一生,至今仍是传奇。